专家建言粤港澳大湾区人、物、资金如何各畅其流

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今年8月,国家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政府工作机制正式启动。

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涉及两种社会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三地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发展要素如何顺畅流动和集聚,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城市规划、交通建设、产业布局、财税政策等如何协同配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针对这些问题,10月14日,长平经济论坛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政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清华大学、中国税务学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大湾区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人流、物流、资金流如何顺畅流动

“三个关税区,有两种制度,说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反过来看,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红利或者优势。”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国土地区研究所副所长申兵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

作为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申兵认为,粤港澳地区的营商环境有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可以把已有的珠三角特定区域与港澳合作形成的经验和做法,放在大湾区进一步推广,或者选择一些地区先行先试。例如,在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内,已经探索对部分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先征后返,类似的优惠做法可以在大湾区内选定更多地区试验,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来到大湾区发展。

不只是企业和人才,大湾区的建设还需要从政策层面,让物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的流动更为顺畅。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分析,未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政策应该包括人流畅通、物流畅通、资金流畅通、信息流畅通、资质互认、标准对接、民生合作、税制改革等八个方面。

“政策不怕穷,就怕差异。”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焦瑞进认为,不论是哪方面的政策,只要涉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各方就要考虑好政策的衔接与配合。

他以关税为例分析,大湾区内有多个重要港口,但各自关税政策不一样,而且大湾区距离新加坡等“零关税”港口也不远,货轮在选择靠泊港口时也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关税政策影响。“我们能不能有这样的政策,以此为试点,在本区内实现附近的港口享受零关税?”他判断,如果有更多的政策协同,能大大促进大湾区内部人才、货物的顺畅流动。

更多的地区政策协同,也需要更高的政府管理水平。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副总经理温建东认为,如果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在跨境资金流动方面更加便利,就需要提升跨境资金流的管理水平。“要加强广东地区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建设,不能一放了之,尤其需要通过互联互通三地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大数据技术以及金融科技等技术来提高跨境资金有效性和针对性。”

重视数字科技的作用

正如温建东所建议的,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科技手段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本次研讨会中,有专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多体制融合发展的试验田,作为对标国际三大湾区的创新高地,数字化革命是粤港澳大湾区跻身世界级大湾区的机遇,也将继续作为国家级经济增长极,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近年来专攻新经济统计研究,他指出,大数据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和提供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决策水平和监管水平,实现提质增效、技术创新和环境治理。只要通过更多数字技术手段,打通生产与消费环节,就能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实现大湾区的绿色发展。

事实上,类似做法早已在大湾区内部有所尝试。今年8月,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落地,该发票由深圳市税务局主导、腾讯提供底层技术和能力,得到国家税务总局的批准与认可。业内认为,区块链电子发票具有全流程完整追溯、信息不可篡改等特性,能够有效规避假发票,完善发票监管流程。

作为税务专家,焦瑞进认为,这类数字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帮助大湾区政府能力的提升。在他看来,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更多大湾区政府机构可以更多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处理相关业务。

此外,描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的新书《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革命开启中国湾区时代》也在本次研讨会上发布。该书从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才储备、金融科技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大湾区建设的具体建议。本书将于近期加印,并将在中国香港推出繁体版本。